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基于身体观就医学对晚清五四文学影响的考察(3)

来源:医学食疗与健康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05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

【摘要】在中国,清末民初医学制度的建立和变革深受日本影响。启蒙知识分子借鉴西欧和日本来攻击中医,引进西方医学,并将近代医学推升到最高地位,如梁启

在中国,清末民初医学制度的建立和变革深受日本影响。启蒙知识分子借鉴西欧和日本来攻击中医,引进西方医学,并将近代医学推升到最高地位,如梁启超宣扬“凡世界文明之极轨,唯有医学,无有它学”(梁启超,1897-8-11)。针对光绪帝另立医学堂、考究中西医理的变法举措,梁启超大赞:“实为维新之一政也”(中国史学会,1961:80)。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,如黄子方在《中国卫生刍议》中所述,认识到“要求国家的生存,要谋民族的自救,非但只在军备上求自卫,还要谋文化上所必需的各种文物建设,科学新医便是这种科学文物的建设之中之最重要者”(杨念群,2006:96)。年轻人纷纷出洋学医,仅以日本为例,一九一一年以前,有名可考的留日医学生就达一百六十三人之多(牛亚华,2003)。五四之后,医学更是被置于东西文化大撞击、大交流的背景下,西医与中医分别被视为“科与玄”“先进与落后”“文明与愚昧”二元对立的象征,西医话语成为五四科学话语的重要部分。进入民国时期,围绕中医存废问题曾多次发生席卷中西医界,进而波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规模论争。

这种对立和斗争也体现在文艺作品中。如五四作品不厌其烦地描写中西医肺病治疗方案之争。而在现实中,围绕孙中山临终治疗的中西医之争最具代表性。五四知识分子笔下的患者,往往都是在中医救治无望之后再请来西医,而此时则往往由于耽搁已久而早已治愈无望了,如巴金《春》中的海臣和《寒夜》中的汪文宣等的病死。中西医之争,其实质是两种文化、两种哲学观的交锋,其扦格与汇通是两种体制、两种文明纷争与对话的一个侧面,中医治疗方案所导致的死亡寓意着中医的彻底败北。

四、从医治病体到“文学救国”

进入近代以来,医学与文学的关系之所以看似更加紧密,以下原因不可或缺:

(一)小说上升为国家的表象

传统上认为,晚清启蒙知识分子之所以将小说从“小道”迅速提升为“文学之最上乘”,原因就在于:对小说来说,有关乎世道人心的古训和“文以载道”传统思想的影响;同时还因为小说既“能与政体民志息息相通”,又能“开学智,祛弊俗”(邱祎萲,1989:31),故“欧美化民,多由小说。榑桑崛起,推波助澜”(商务印书馆主人,1989:51)。但实际上这里忽视了近代小说产生的前提:

(社会上)产生了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以小说为中心的近代“文学”的习惯,借助小说语言的表象,作为思想性概念的近代国民国家得以诞生。同时,国家方面发现:借助文学,近代国民国家作为一个统和体而得以表象,而创作文学的一方也自发地适应该发现所内含的期待(或者命令),由此而产生了这种正可谓“相辅性”的关系(小森陽一,等,1999:28)。

安德森《想象的共同体》指出,小说是国家想象与建构“现代民族国家”的重要方式,即近代小说的产生和发展,实际上是建设国民国家这一需求的结果,这在面临亡国压力的东亚各国尤为明显。正如上文所介绍,现代身体理论认为人体由世界、社会、政治、消费和医学五个层面的身体所构成,这种“相辅性”关系的产生,正是对该理论的最佳例证:近代社会成功塑造了作家的“政治身体”,并进而深刻影响到其日常与创作生活。

在日本,西园寺公望于府邸邀请小说家举办“西园寺总理与国内一流文士的聚会”(),平凡社发行“现代大众文学全集”(1913)时,时任总理大臣的若槻礼次郎致推荐词“此乃日本精神所产生的世相与人情美之大殿堂”,将小说与日本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,从国家层面对国民语言和文化生活加强了支配,众多作家“应运”创作,最典型的就是其后的“转向文学”“国策文学”等。在中国,基于这种“相辅性”,一八九七年严复创刊《国闻报》,立志印行新小说;梁启超将坪内逍遥所采用的“小说”这一名词转介回中国,提出“欲改良群治,必自小说界革命始;欲新民,必自新小说始”(梁启超,1989:37),发起“小说界”革命,小说被视为政治启蒙、道德教化乃至学校教育的最佳工具,改革社会的热情迅速转变为创造新小说的动力。一九一八年胡适发表《建设的文学革命论》,其副题便为“国语的文学,文学的国语”,掀起建设国语、国语文学的高潮,其目的也在于此。

(二)政治与文学相互关联的“医学性质”思想的影响

“相对于国家而言,自立的‘内面’‘主体’,正是在各项国家制度下才形成的。这个社会已经患病,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治疗这一‘政治’思想也由此而产生。自古以来,‘政治与文学’非但不是相对立的普遍性的问题,更是相互关联的‘医学性质’的思想”(柄谷行人,2004:154),“身体是一个整体社会的隐喻,因此,身体中的疾病也仅仅是社会失范的一个特征象征”(特纳,2003:16)。换言之,“医学身体”开始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。

文章来源:《医学食疗与健康》 网址: http://www.yxslyjkbjb.cn/qikandaodu/2021/0505/1191.html

上一篇:预约死亡中的医学叙事和医学意象分析
下一篇:创新创业背景下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以

医学食疗与健康投稿 | 医学食疗与健康编辑部| 医学食疗与健康版面费 | 医学食疗与健康论文发表 | 医学食疗与健康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医学食疗与健康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